首页    有话明说    跨年专题 以底层逻辑预判2022中国农牧业苦与光
创建时间:2022-03-10 14:23

跨年专题 以底层逻辑预判2022中国农牧业苦与光

辅音国际董事长:赵明

 

跨,或者不跨,年都在那里;

年复一年,过一年老一年。

一年过去,总要留点痕迹,行业已经很热闹,多一篇文章不多。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三大系统:知识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知识系统代表科学;经济系统代表交易;社会系统代表交流。这三个系统都有其核心的内容:科学的底层逻辑是严谨,交易的底层逻辑是公平,交流的底层逻辑是公正。所以严谨、公平、公正,就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底层逻辑。长期主义服从于底层逻辑,企业战略制定更多考量底层逻辑会相对稳健,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快速发展或者说野蛮生长了40年。40年来有很多企业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代表所有成功都是可以借鉴的,有些恰恰需要引以为戒,因为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基于底层逻辑,我们预判一下2022年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或者为哪些变化埋下伏笔。

 

预判一:

养殖产业面临消费、成本、效率三大变量,2022年可能集中释放,消费疲软、成本攀升、效率提高而效益下降。生猪养殖因为产能的无序扩张,加上对暴富神话的迷恋,将会长时期影响养殖效益,这一场内卷如绞肉机般绞碎个别企业的非理性、非善意的梦幻,最终将上演一出“霸王别猪”。

 

消费。消费变化也包含三个变量,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2022年整体经济特别是普通阶层收入下降几成定局,消费能力会降低,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经过2年多猪肉高价的调节,使得对猪肉的依存度有所下降,消费习惯特别是肉食品出现变化。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以及老龄化使得消费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放大,值得长期关注。

 

成本。成本包含养殖成本和附加成本。养殖成本必然关联原料价格和劳动报酬;附加成本则包含防疫成本、环保成本以及腐败成本。原料价格高位波动是大势,平均成本在抬高;劳动报酬经过高猪价的催化剂,加上少数企业间的非理性人才竞争,报酬增加几乎不可逆。生猪养殖防范“非瘟”以及“蓝耳”等破坏性强的疾病所投入的防疫成本逐年增加,且并非高枕无忧,像一只空中盘旋的“黑天鹅”。

 

效率。集约化与家庭农场之争、智能养殖与传统养殖之争、高楼养殖与平房养殖之争、专业化与产业链之争,归根结底是效率之争,并非效益之争。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多生孩子是效率,孩子孝顺是效益;人们总是认为,孩子多了总有一个孝顺,结果往往是:孩子多了一个都不孝顺的概率远大于独生子女。所以教育很重要!这个教育包含文化和文凭,单从孝顺这个效益来看,文化教育远重要于文凭教育。

 

预判二:

饲料产业面临“集团化扩张、中型企业寻租、小企业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集团化扩张,含四种扩张方式:产能扩张、产业链扩张、资源扩张和混合扩张。

产能扩张,采取的是相对简单的收购,优点是产权清晰,缺点是产能不代表销量。关键点在于,集团企业是否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团队控制力、产品渗透力和平台服务力。也就是说,在收购产能的同时,不仅释放产能,还收购了具有粘性度销量背后的群体:客户和用户。

 

产业链扩张,这几年已经热火朝天,饲料向养殖、屠宰延伸,养殖向饲料、肉食品延伸。正大、新希望六和、通威、禾丰等企业已经明确将自己定义为食品企业,牧原快马加鞭进入屠宰,铁骑力士在特色蛋品、天邦在特色肉食品等都势在必得。

 

资源扩张,自去年以来大北农如火如荼,激活、整合各方、各种资源,以势能、动能相互滚动,实现爆破式资源扩张。

 

混合扩张,就是依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不同程度运用以上三种扩张方式,寻求突破点。

 

中型企业寻租。新时期的寻租包括股权寻租、资本寻租、产业寻租、政策寻租和平台寻租。

股权寻租和企业扩张是相向而行的。最容易股权寻租的中型企业,一定具有区域龙头的优势,在某一特定区域具有地利、人和,或者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特别是具备某种稀缺资源,这些都是扩张型企业关注的要素。

 

资本寻租基于对农业未来的预判。现阶段各行各业发展都遇到一定的瓶颈,乡村振兴大旗下,农业一直在吹风,风吹草动,草木皆兵,只要与农业相关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口,至少有人这样认为,而资本的嗅觉一直灵敏。资本对中型企业的关注度较高,符合资本投资或投机的各种属性。因为大企业如果做得好就没有多少投资价值,缺乏操作空间;做得不好等于接盘,资本不傻。小企业太小,孵化时间太长,不符合当下资本的脾气。

 

产业寻租,有一定资源整合倾向,或者说抱团取暖。大型集团企业之间的产业寻租,从理论上来说,不符合逻辑;如果一定要寻租,还大张旗鼓,估计是一个游戏,至于谁游戏谁,那就看大结局。中型企业之间的产业寻租,符合竞合原则,格局大一点,设置好防火墙,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政策寻租是区域龙头企业主动担负乡村振兴谋取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是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则需要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大农业企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融为一体。乡村振兴需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需要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庄,需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合作社,需要大力推进种养结合一体化、实现生态循环。而这些,地方龙头企业最容易获得信任。

 

平台寻租是产业带发展的产物。我在讲“理解中国的钥匙”里提到,从“大城市”到“产业带”是国家未来发展趋势;产业带建设将带来很多机遇,机场是飞机起飞的平台,产业带会成为部分中型企业起飞的平台,就看是否在这条带上,或者被纳入这条带。

 

小企业差异化道路会越走越宽,即使欧洲这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小而美的企业依然蓬勃发展。中国的几大特征更有利于差异化企业发展,而且数量庞大。

 

其一,中国地域广阔,比广阔更具特色的是区域差异化太大,平原、高原、山区、丘陵、水域等等;中国80%左右地区无法实现大型机械化耕种,也没有必要实现大型机械化耕种。

 

其二,中国人口众多,地域文化各具特色,极其丰富,民风、民俗等构成了长盛不衰的中国民间文化和中国农业文明。

 

其三,中国人自古民以食为天;这里的食,不仅仅是“吃”,还包含“吃文化”,文化的背后是故事和味蕾的双重发酵,代代相传。

 

其四,中国人强调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同样体现在对食品制作工艺和食材调质的需求上,且乐此不疲,深入人心。中国人对饮食不仅仅体现在结果,同样体现在享受过程;体验与味蕾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中国独特且让很多人无法理喻的饮食文化。

 

以上这些,决定了中国家庭农场的蓬勃发展和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用户的差异化企业蓬勃发展。我们既要考量高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更要考量文化对人类的影响;物质的层级需求让人类疯狂,精神的层级需求却会让人类慢慢冷静,回到人类幸福的本源:人类不能成为物质的奴隶,更不能成为高科技的宠物。

 

预判三:

动物大健康行业,从理念到产品,从政策到市场,从客户到用户,都在发生变化,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逐步落到产品上;替抗、减抗、无抗,是大趋势;新版GMP的推进进度与执行程度,目前尚无法确定,至少会形成屏障,逐步规范抗生素使用、规划大健康产品的边界,以及新产品的研发导向。

 

大型集约化养殖促进预防理念,家庭农场规范化促进生态养殖;集团企业的兽医技术水平提升和检验、检测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广谱产品的使用空间压缩,单一产品的对症治疗成为首选;而种养结合包括部分福利养殖,使得动物应激因子减少,在达到基本免疫后的发病率将下降,对治疗的依赖性同比下降;中草药提取物、发酵和微生态产品的普遍使用,感染率和发病率进一步降低。

 

所以,传统的动物保护将被“动物大健康”所替代,包括扶正怯邪、提升非特异性免疫力、抗应激能力,保护粘膜屏障、肠道健康等,去主动研发和制造高效能产品,是企业当下与未来的努力方向。

 

产品销售企业要明确一点,传统的养殖环境和治疗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变,不要心存侥幸。过去低端和劣质产品能够存在,与恶劣环境下的“百病缠身”,以及误诊、难诊导致的“什么药效果都不好”是密切相关的;养殖环境的变化和兽医技术的提高,使得疾病变得越来越容易确定,因误诊或难诊导致抗生素无限使用时代已经过去了,也不应该继续存在,行业在进步。

 

散养户虽然不会完全消失,但在市场的比例一定会萎缩,10%是上限,而且广泛存在于偏远地区、山区;代之而起的是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和结合区域特点的、以种养生态循环为主的家庭农场;这两种方式都是建立在科学、专业养殖的基础上,对大健康产品的需求一定集中在预防(治未病)、效果(简单有效)、效益(成本控制)、安全(无残留、副作用小)、环保(无公害)、附加值(改善营养、风味)等要素上。

 

动保企业的竞争一旦开启将更惨烈。单一区域的特色化可以养活一家饲料企业,但很难养活一家动保企业。当天女散花式的销售被养殖结构变化终结,必然出现动保企业的两极化: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强者有更多资源(人、财、物)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构建新平台,服务新客户;弱者只能望洋兴叹,退出市场。加上新版GMP的施行,等于宣告:小投机者禁入!可以预见,动保企业的洗牌会最快、最彻底。

 

预判四:

大农业新格局逐步形成,新小镇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家族企业迎来新发展时期,农场主、农庄主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以合作社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和以数字智能为主导的订单经济比肩而行;重构特色小镇之形,重铸乡村旅游之魂。

 

粮食安全是根基,但农业现代化靠生产主粮寻求突破是不可能实现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大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落地抓手之一。

 

如何解决当下良田抛荒问题,是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机会点。当中央政府在力保18亿亩红线的时候,当一些地方在强制性退林还田的时候,当一些地方政府在热衷于投巨资发展设施农业的时候,是否真的能对如此大范围、大面积的良田抛荒可以视而不见?这是我不能理解的。抛荒原因很简单:没有经济效益,或者经济效益已经微不足道、可有可无。问题的症结在:如何让土地产出更高的收益?

 

当特色农产品还在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等于主动放弃了几亿富裕阶层的庞大需求;当特色农产品还在通过拼多多和网红低价贱卖、降价促销,等于调戏了所有农特产品生产制造商。农特产品的核心在品质(风味、新鲜、安全、生态、健康)、品牌(可以信任,值得交付)和高附加值,农产品是用来消费的,不是用来浪费的,也不是用来炫耀的。

 

这也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难题,但从乡村现状分析,乡村振兴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谁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这个群体的产生需要时间;如果乡村是走投无路者的避风港,乡村就永远不可能振兴。当乡村符合一部分特定群体对生活的理解和憧憬,当乡村为一些不适合大城市喧闹的人群找到诗和远方,当乡村成为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的祥和之地,当乡村能够坦然接受对于成功的弹性定义,离乡村振兴就不远了。去年初,我提出“新小镇青年”的概念,希望这个群体能够早日聚集;乡村发展的机会就在那里,总有实现的一天。如果人类生来不是为了死,不是自取灭亡,我想还是在一定时速上保持恒定,不要失速;就像在高速公路上,120公里限速挺好,如果放任速度,危险就在不远处。

 

中国特有的地理和庞大的人口,需要发展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庄,需要发展差异化经营的家族企业。中国当下面临的两大难题:老龄化和低出生率,在大城市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安抚政策和激励政策,都不可能有好的效果(不信就让时间来证明),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钥匙恰恰在乡村振兴。大城市无论从生活空间、生存压力、经济压力、环境压力、无形压力、莫名压力、未来不确定等压力,都像在高速公路上看风景,景非景,情非情;到底是车在走,还是人在走,还是路在走,已经混乱不堪。无法让老人得到更好的陪伴,只有添堵;也无法让年轻人从容生养,只有添乱。让年轻人不想生养的不仅仅是经济能力,而是对幸福失去希望,对未来感到迷茫(不排除新兴群体的观念改变),即使是富二代,也不愿意生养,值得社会警醒。解决老龄化和低生育必须回归家庭,而这个家庭不是大城市的那一套房子,那里禁锢了诸多理想、情感、亲情、友情、诗情、闲情,只有被扭曲的奋斗;在攀比的锣鼓声中机械地搏击,即使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也目无表情,因为不知道明天被谁击倒。乡村振兴极有可能重新回到四世同堂的岁月,即使在最贫穷年代,那仍然是充满人性的天堂。人生幸福的筹码,不一定是极尽奢华,可能是平衡忠业孝家,有业有爱有闲。当特色小镇不以商业为目的,当乡村旅游不以人造景观为噱头,当农业文明镌刻在乡村大地,我们终于还“魂”,在每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可以和自己的影子对话。

 

因为建国初期经历过大集体,很多人对集体经济有天然畏惧,认为是低效率的代名词。任何问题都需要抛开当下的特定历史原因,可能更客观,也更科学。集体经济有其优势,当时代需要更多家庭农场发展,合作社的独特作用就可以尽情发挥。合作社的核心优势在于“资源整合,分工协作”;也许在数十年前,资源本身就匮乏,无从整合;效率本身就低下,也无从分工;但现阶段,曾经的短板都得到长足发展,也许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

 

大型集约化养殖与家庭农场并不矛盾,前者注重批次,解决数量;后者注重市场,重在更好。大型集约化须以智能优先,解决责任心问题;家庭农场须区域优先,解决附加值问题。楼房养猪的优劣无需争论,三年后就会有事实画像。专业化与产业链都是长线投资,专业化要耐得住寂寞,产业链要扛得住风险。这个时代不缺风口,预制菜的风又开始吹了。自然界的风让人感受季节的变化,鼓风机的风,很容易让人头晕,不知所措又忘乎所以,风卷残云处,总是一地鸡毛。(全文完)